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登录|注册

评论:“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4日 | 来源:沈阳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虽然不知道导演的构思和用意,但笔者认为,“舌尖2”与“舌尖1”各有特色,避免了雷同,这样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尤其“舌尖2”有人物,有故事。笔者认为,如果说“舌尖1”是视觉、色觉、味觉等物理上美食冲击的话,那么“舌尖2”则把精神上、人性层面的东西融入了美食,带有精神冲击,对纯物理上的美食进行了一定的升化。

“舌尖”上的报道,的确要注重美食的“含金量”,不能“跑题”,但笔者认为,太过泛滥的美食,难免太腻了。如果只说美食如何好吃,只搅动电视观众的味蕾,不说食材的来源、采集过程,不揭示美食背后的故事,缺少人物和故事,则人性、亲情和人文气息,显得太单调、太物化。在美食报道中融入人物、故事,适当表达感情,更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甚至滋生浓厚的乡愁,如此拨动观众的心灵琴弦,或者让观众了解另一个群体乃至民族的生活习性、感情世界,难道不是让人们更加懂得珍惜和爱吗?之比单纯说“吃”,难道不是更有精神和内涵吗?就此而言,笔者认为,“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

让人流泪也是种成功

@尖刀发言

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舌尖1”播出后,包括各地电视台在内,挖掘本地美食的节目,一度呈现“爆棚”之势。甚至可以说,做得并不比“舌尖”差。正如陈晓卿所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如果要想单纯获得视觉“饕餮盛宴”,从网络上去搜索这些美食节目去看,同样能够解馋。但解馋之后呢?

当然,让打着美食记录、美食展示旗号的纪录片,去承载过多的负重,比如把“舌尖”系列拍成《舌尖上的中国人》,显然也有“跑偏”之嫌。原因很简单,不管是“舌尖”系列,还是其他国产纪录片,平衡趣味性、故事性和思想性、艺术性,都是无法绕行的课题。而从一定程度上说,不管是类型纪录片的拍摄,还是其他关注“变迁中的中国”人与事文艺作品的拍摄,我们期待着“舌尖”系列能够更好平衡情怀与美食,更期待着所有的常识,均能早日常态回归。

让情怀多一些又何妨

@李记

有人直言不讳,“舌尖2”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人”。关于美食的纪录片很多,而“舌尖1”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从一部美食纪录片变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原因就在于它展现的是美食,但又不仅仅是美食,实际上是以美食为载体,来展现无数中国人当下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而对于观众来说,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家乡的美食,看到自己家乡的人民生产和制作美食的过程时,马上就会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并且通过这部纪录片来纾解内心思乡却不能近乡,不能回乡的或浓或淡的乡愁,这才是“舌尖1”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舌尖2”对“人”做了更多的强化,那么在节目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对“食”的展现可能会相对减少,所以才让我们觉得它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对美食的展现不够丰富,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人”。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中国人”,它展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乡愁与变迁,都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的故事。如果说“舌尖1”“让人想家”的话,那么《舌尖2》就是“让人更想家”,作为一部纪录片,能够做到这一点,也算不容易。

让人想家确实不容易

@天歌

这种火爆的争议和讨论来自于当前社会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对于文化产品的这种褒贬不一争议,是件好事,对于“舌尖2”以及此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客观上对于文化产品的传播带来积极意义,通过对于“舌尖2”的播放内容的争议和讨论,有利于我们的电视制作方在下一集的剪辑中更好的调整内容提供了依据,电视与观众二者间是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时下当我们感慨韩剧美剧充斥国产市场的时候,更应该去反思和借鉴其良好的制作和发行模式,美剧纸牌屋每集播出之后都会对观众的意见进行收集,便于对下一集的剪辑提供参考。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播放过程中通过对前一集的反馈来修正下一集的播出,通过互动来实现对观众要求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让更多的观众留在电视前。

金元滚滚是文化产品大繁荣大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通过引入市场元素,让更多的资本参与到电视的制作中来,提升电视制作的品质。有数据显示美剧《纸牌屋》每集的制作成本大约是在450万美元以上,如此高的投入,也换来了纸牌屋在全球市场的大放异彩。对“舌尖2”在国内带来财源滚滚,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和利用,在不破坏节目本身艺术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使纪录片制作甚至是电视剧的制作更加的市场化。

让市场决定拍摄模式

@王军

上周五。21时。央视一套。是日。22时。央视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2》(本组稿件简称“舌尖2”)千呼万唤始出来,做足了饥饿营销的派。关于“舌尖2”,有人看哭了——因为乡愁,有人爽翻了——因为商机……面对各大电商推出的“舌尖产品”,你找到了故乡的味道吗?一个人的口味形成于童年,比如我就喜欢碱蓬馅儿的饺子还有生腌的泥溜子,而有的人则怀念妈妈做的打卤面还有姥姥蒸的老发糕……现在很少有人在家乡劳作,更多的是漂”在异乡打拼,当商机遭遇乡愁,谁能hold住?泪水流在当下,我们在交流各地特产的同时,也在互换乡愁,推土机隆隆声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舌尖淡淡的味道或许只是幻觉……

微言

@杨朝清 如何将普通消费者这种热情转化为高端餐饮的“源头活水”,如何实现“叫好又叫座”,这种转型的压力和创新的挑战,考验着餐饮行业每一个从业者。

@刘少华 好菜也怕故事多。这就如同让一名吃客去品尝美食,你非得先讲很长时间的故事,然后再端盘上桌。尽管可以吊足食客胃口,可如果等待时间太长,难免会心生怨气,美食也不再是美食了。

@姜伯静 有可能,“舌尖2”想靠舌尖后的故事创造一种煽情的意境,吸引人的注意。可是,它却歪打正着,无意中触动了我们内心最薄弱的那个地方。

@孙仲 在食品安全感越来越缺失的现实之下,我们是不是也得像纪录片中的人们一样,亲自动手做美食,乃至生产各种各样的生活必备品?!

@谢伟锋 一心陶醉在“煲汤的那种咕噜声中”。“舌尖”系列的曼妙,正是让观众在真实和虚幻中不能自己,且心甘情愿。

@麦吉小K 不管怎样,“舌尖2”目前只是这一集内容,目前各大卫视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地方性美食节目,可看性可圈可点。

@王楠 商机的归商机,舌尖的归舌尖。扯别个木用!家乡的水是清的,食物是无毒的,人是可扶的,自会有乡愁。

@淡淡咸 舌尖上的乡愁,与其说是吃货不如说是记忆虫。我们都是“外乡人”,因为少了故乡的亲切与关怀。入托要本地户口,买房要纳税证明……难道我们不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是什么让我们泛起乡愁,不是味觉,是歧视。

 

热词: 舌尖2 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美食 责任编辑:floraw
860010-1118010100
1 1 1